新研究發現,父親陪伴孩子會對男孩的大腦神經發育有獨特的影響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8-04 16:53 對許多人來說,對爸爸最常說的一句話大概會是“爸,我媽呢?” 。這跟生活里媽媽們比較多的在照顧寶寶成長有關,許多研究也非常青睞研究母嬰關系,對爸爸育娃的作用卻鮮有提及。然而爸爸和媽媽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有所不同,爸爸在帶娃這件事上的參與也會對孩子心身發展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父母對孩子的照顧以及教育行為是如何對成長發育造成影響的呢?近日,《PNAS》雜志發表一篇文章,通過表觀遺傳學和神經發育學的機制發現來自父親的陪伴會對男孩的大腦神經發育有著獨特的影響。 研究發現在哺乳動物中早期父母照顧對嬰兒至關重要,并影響許多神經和行為活動。雖然已經有很多類研究探查了在嚙齒動物中母親的照顧對幼鼠生長發育的影響,但很少有研究報道父母雙方以及父親的照顧如何來影響幼鼠的神經發育和行為。 社會行為發展的研究通常使用的一個典型的動物模型是草原田鼠(Microtus Ochrogaster),科學家們發現這個小小的嚙齒動物竟然能夠展現出類似人類的社會行為。比如說草原田鼠是一夫一妻的動物,同時田鼠夫婦還會共同承擔起撫養子女的責任。 文章通過兩種不同的父母照料方式來檢驗父母雙親的照顧對后代田鼠神經發育的影響。**種方式為早期父母高度照顧模式(MAN1)以及對照組(MAN0),兩組分別飼養幼鼠至斷奶,第二種方式是對田鼠自然的育兒觀察,即對它們的育兒行為不進行任何限制。早期受高度照顧的子代表觀遺傳年齡減低 使用DNA甲基化可以判斷預估的發育速度與實際年齡之間的差異,故研究使用了田鼠伏隔核的DNA預測其表觀遺傳年齡(圖3),發現在早期接受更多的父母雙親的照顧,減緩了小鼠表觀遺傳衰老。 雄性田鼠大腦的轉錄組特征發生改變 在MAN1雄性田鼠子代中發現高表達的基因有175個,低表達的基因有146個,同時發現了催產素受體基因(OXTR)的表達增加。而在雌性中,僅發現有三個基因有差異表達(FDR<0.1)。這些結果表明,與早期父母雙親照顧相關的全基因組動態基因表達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子代雌鼠對父母雙親的早期照料與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子代雄鼠則受到高度的影響。 父親的照顧對子代雄鼠的影響 研究人員將父母對于子代的照顧分別按照百分比來計算,其中父親的照顧比為父親的照顧時間除以總的父母照顧時間。研究發現,母親的照顧在不同類別的子代中沒有區別,而父親的照顧有差異,意味著父親的照顧對子代的發育造成直接的影響。 結果表明父親照顧的百分比和突觸對稱性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并且父親照顧的水平越高,雄性后代的不對稱突觸密度越多(圖5),而不對稱突觸的作用是釋放神經遞質,可以誘導神經興奮。所以,在草原田鼠中,父親的照顧只對雄性后代的社會行為和神經系統的發育有著特定的影響。 總而言之,這些實驗的結果表明,雄性草原田鼠對它們早期的飼養環境特別敏感,并且父親的照顧對它們的神經發育和行為活動的發展非常重要。不僅僅對于小小的田鼠,環境的作用對于人類社會也是同樣重要。
本網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