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觸前膽堿轉運蛋白CHT1轉運調控機制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4-04-09 16:42

乙酰膽堿(acetylcholine)是人類發現的**種神經遞質。因其在"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該發現于193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乙酰膽堿是膽堿能神經元合成并利用的主要神經遞質。當乙酰膽堿從神經末梢釋放時,它能夠結合并激活定位在突觸前/后膜上的乙酰膽堿受體,誘導神經元的興奮,介導并調控大腦中認知以及運動相關過程的信息傳遞。當乙酰膽堿在突觸間隙完成信號傳遞后,乙酰膽堿酯酶會將其分解為醋酸鹽和膽堿。游離的膽堿會進一步被定位在突觸前膜上的高親和力膽堿轉運蛋白CHT1(high-affinity choline transporter 1)攝取,回收到突觸前末梢中,再次參與乙酰膽堿的合成代謝循環。先前研究表明,CHT1介導的膽堿回收是乙酰膽堿合成的限速步驟。因此,CHT1的表達異常和功能障礙會誘發多種疾病,例如遺傳性運動神經元病、肌無力綜合征、動脈粥樣硬化、抑郁癥和阿爾茲海默病等。

CHT1SLC5A7)是鈉離子/溶質同向轉運家族成員,借助細胞內外鈉離子的電化學勢,驅動膽堿的高親和力跨膜轉運。HC-3hemicholinium-3)是選擇性靶向CHT1的小分子藥物,競爭性地抑制了CHT1介導的膽堿轉運,被用作神經肌肉阻滯劑。然而,人們對CHT1識別膽堿的關鍵位點尚不明確,其構象變化的結構基礎以及小分子HC-3對轉運活性的抑制機制也有待闡明。

202448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趙巖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發表題為"Transport mechanism of presynaptic high-affinity choline uptake by CHT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CHT1在外向HC-3結合狀態、內向無底物結合狀態和內向膽堿結合狀態的高分辨率結構;并借助放射性同位素示蹤、底物攝取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一系列實驗方法,闡釋了CHT1識別和轉運膽堿的分子模型以及HC-3抑制轉運活性的機制,并為新型CHT1靶向藥物的開發提供了結構基礎。

在結合了HC-3CHT1外向結構中(圖A-B),HC-3呈現出棒狀形態,并從外側插入底物結合口袋,將蛋白鎖定在外向開口狀態。在內向膽堿結合狀態下,CHT1的胞內口袋向內開放,膽堿仍然被色氨酸三聯體穩定(圖C)。在內向無底物結合狀態下,色氨酸三聯體口袋發生構象變化,膽堿向胞內溶劑側暴露,進而導致膽堿從底物結合口袋中釋放。

  此外,胞內短螺旋IH1也是CHT1轉運過程中發揮作用的重要元件(圖D)。在外向的CHT1結構中,IH1螺旋參與維持了構象的穩定。當底物與CHT1結合,CHT1從外向轉變到內向狀態。此時,IH1螺旋被釋放,暴露了CHT1的胞內口袋,促進了轉運的發生。進一步實驗表明,IH1螺旋缺失突變體完全喪失了底物轉運活性,且無法從內向轉變到外向狀態。

本網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閱讀
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