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高發癌癥與骨膜蛋白(POSTN)的直接關系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4-04-10 15:18 骨膜蛋白(POSTN)在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微環境中的作用示意圖。與ESCC細胞直接接觸導致間充質干細胞(MSCs)成為癌相關成纖維細胞(CAF)樣細胞,其分泌骨膜蛋白,并通過ESCC細胞中的整合素亞單位β 4 (ITGB4)激活Akt和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Erk)通路,促進其遷移。Periostin還促進MSC和巨噬細胞遷移,并有助于激活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樣巨噬細胞特性。 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約占食管癌的90%,特別是在東亞。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骨膜蛋白或POSTN通過增強癌癥相關成纖維細胞(CAFs)中的癌癥和基質細胞遷移來促進ESCC的進展。因此,它可能是治療ESCC的一個新的治療靶點。 神戶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病理學分部首席研究員Yu-ichiro Koma博士解釋說:“盡管腫瘤微環境中的CAFs參與了包括ESCC在內的各種癌癥的進展,但其潛在機制尚不清楚。因此,進一步研究食管癌發生和發展的機制至關重要。” 為了更好地了解內皮祖細胞介導ESCC進展的機制,研究人員通過將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MSCs)與ESCC細胞直接共培養產生了內皮祖細胞樣細胞,結果發現骨膜蛋白表達升高。 重組人骨膜蛋白激活了ESCC細胞中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Akt)和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Erk)信號通路,增強了ESCC細胞的存活和遷移。Periostin還能增強MSC和巨噬細胞的遷移,并賦予巨噬細胞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樣特性。 免疫組化證實了骨膜素的臨床意義,其高表達與腫瘤侵襲性、血管侵襲性、病理分期、CAF標志物表達、TAM浸潤有關。直接共培養后,ESCC細胞表現出腫瘤存活、生長、遷移等惡性特征增強,Akt和Erk磷酸化水平升高。 Koma博士評論說:“我們發現,在與癌細胞直接接觸的CAFs中,骨膜蛋白被上調,促進了ESCC的進展和CAFs和TAM等基質細胞的遷移。Periostin還能增強間充質干細胞和巨噬細胞的遷移,并賦予巨噬細胞與腫瘤相關的巨噬細胞樣特性。因此,CAFs分泌的骨膜蛋白促進了腫瘤微環境的發展。” Koma博士總結道:“本研究建立了ESCC細胞和MSCs之間的直接共培養系統,該系統促進了ESCC細胞的惡性表型。高表達骨膜蛋白的ESCC患者術后預后較差,表明骨膜蛋白可能是治療這種食管癌的新治療靶點,并可作為預后指標。” 食管癌是全球第七大常見癌癥,也是導致癌癥相關死亡的第六大原因。最常見的組織學亞型是ESCC。食管癌的組織學類型大致分為ESCC和食管腺癌,ESCC約占食管癌的90%,尤其在東亞地區。 在東亞和東非,食管癌是癌癥總死亡率的前五大原因之一,ESCC的5年總生存率約為20%,預后較差。這種預后與轉移的高傾向相關,即使腫瘤是淺表的,早期食管癌通常無癥狀,診斷通常發生在晚期。 這項研究發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上。 本網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