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與EB病毒相關的人類胃癌的潛在治療靶點發現與EB病毒相關的人類胃癌的潛在治療靶點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8-29 15:45 EB病毒(EBV)與10%的人類胃癌發生相關,這些胃癌常常以CpG島甲基化表型為特征。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mBio上題為“Decitabine disrupts EBV genomic epiallele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around CTCF binding sites to increase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and lytic transcription in gastric cancer”的研究報告中,來自Wistar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與EB病毒相關的人類胃癌的潛在靶點。 文章中,研究人員調查了與EB病毒相關的胃癌(即EBVaGC)的表觀遺傳學特征,在評估EBVaGC的表觀遺傳學特性時(與基因組相關的一系列生物性信號,能確定給定基因是否會發生表達),研究人員識別出了一種能作為未來開發新型療法的特殊靶點;研究人員表示,一種名為地西他濱(decitabine)的表觀遺傳活性化合物能通過表觀遺傳修飾癌癥的DNA來干擾EBVaGC的基因組,這一研究發現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EBVaGC的新方法。 研究者Tempera說道,我們所發現的從本質上來講是這類癌癥的一種自毀按鈕,而且文章中我們找到了如何按下這個自毀按鈕。通常情況下,能重新激活并開始殺滅細胞的潛伏病毒或許是一件壞事,但通過使用表觀遺傳學信號在這些癌細胞中重新開啟病毒溶解過程,我們或許就能有效促使病毒殺滅其首先要殺滅的癌細胞。在EBVaGC中,癌細胞的DNA甲基化程度過高,即DNA中含有大量攜帶有5-甲基基團的胞嘧啶(相對于正常未發生甲基化的胞嘧啶而言)。作為基因表達的抑制劑,DNA的甲基化常常會促使EBV保持潛伏狀態,這種甲基化模式在調節癌細胞內EBV潛伏-溶解循環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DNA甲基化作為一種表觀遺傳因子,通常發揮著基因沉默機制的作用,尤其是在基因組的特定區域中,甲基化的基因仍然會處于基因組中(甲基化并不會剔除遺傳信息),但甲基化卻會阻止基因所編碼的蛋白質進行轉錄。為了破壞這種表觀遺傳學特征,研究人員轉而使用地西他濱(一種能降低DNA甲基化水平的化合物),他們利用地西他濱處理了來自EBVaGC腫瘤的兩類細胞系,接受該療法的細胞系相比對照組而言,其整個基因組中的DNA甲基化程度會大幅下降。在觀察地西他濱療法對EBVaGC所產生的影響效應時,研究人員發現癌癥的表觀遺傳特征會受到破壞,而利用地西他濱治療的EBVaGC中的EBV基因組會導致EBVaGC的表觀遺傳組出現大范圍、大部分均勻的低水平甲基化(少數區域除外)。 研究者發現,地西他濱療法的低甲基化效應會重新激活癌細胞中潛在的EBV溶解周期,由于溶解過程對于細胞是致命的,因此與EBV相關的胃癌中重新對溶解過程進行表觀遺傳化激活或許就會為治療EBVaGC的特定亞群提供一種潛在的療法。研究者Tempera說道,目前我們知道,我們能利用EB病毒的表觀遺傳組來抵御受其影響的胃癌,這或許就是一種令人興奮的癌癥治療方法,而我們也研究了表觀遺傳模式與疾病生命周期之間的相互作用。 綜上,本文研究結果強調了5mC在維持EBV基因組染色質結構和潛伏性方面的重要性,此外,5mC表觀等位基因(epialleles)的存在表明,EBV+胃癌中擁有轉錄水平不同的EBV游離基因,其或許在維持潛伏期和驅動腫瘤發生方面發揮著不同的功能性角色。
本網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