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藥典對支原體檢測方法學驗證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11-14 16:16

各國藥典對支原體核酸擴增檢測方法(簡稱NAT法)的驗證要求略有出入,但均要求對最低檢出限、特異性和耐用性進行驗證。在檢測方法上,均要求先做樣本的支原體DNA抽提,再進行支原體檢測

如使用商品化試劑盒,則除了需要試劑盒生產商提供完整的方法學驗證數據外,還需要使用者驗證試劑盒對其樣本的適用性,以及試劑盒表現出預期的性能(例如檢測限、耐用性、是否存在與細菌的交叉反應)。這些必須由使用者自己來證明。

在最低檢出限驗證中,歐洲藥典(簡稱EP)規定了污染細胞的常見9種支原體,要求NAT如替代培養法,對這9種支原體的檢測限需均達到10CFU/ml。其中如果生產中未采用昆蟲或植物源材料,可不必檢檸檬螺原體(Spiroplasma citri);如果生產中未使用或暴露于禽源材料,可不必檢關節液支原體(M.synoviae)。

日本藥典(簡稱JP)中的驗證要求與EP基本一致,但在最低檢出限驗證中,JP 17未提及雞敗血支原體,但增加了唾液支原體的驗證。

最終待驗證的支原體物種的選擇,在依據藥典基礎上,還需根據支原體污染風險大小而定。污染風險的影響因素有支原體寄生的宿主細胞的特異性、原材料的來源、產品的應用領域等。

關于檢測限和耐用性的檢測次數,有如下公式可參考:

檢測次數= 支原體物種數 × 3 輪獨立檢測 × 8個復孔/每個物種/每輪

以歐洲藥典規定的9種支原體為例,實際所需檢測次數為9 × 3 × 8 = 216 次檢測。

加上陰性對照、陽性對照、無模板對照以及特異性驗證,預計規格為250/盒的試劑盒較為適合。

NAT法的特異性驗證方面,歐洲藥典EP2.6.7指出,梭菌、乳酸桿菌和鏈球菌與支原體具有較近親緣關系,應優先選擇進行驗證。

相關閱讀
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