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編輯的突破:勝過CRISPR/Cas9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12-15 16:15 傳統基因組編輯方法導致的脫靶突變。由于DNA雙鏈斷裂修復的致突變性,即使基因突變被成功糾正,在與CRISPR/Cas9的原始靶標不同的區域發生脫靶突變的風險也會增加。 由大阪大學領導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基因修飾技術,稱為NICER,可以顯著減少基因的脫靶突變DNA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使研究人員能夠對生物體的DNA進行精確而有效的改變,以修復導致遺傳疾病的突變。然而,CRISPR/Cas9方法也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DNA突變,這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最近,日本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它與CRISPR/Cas9一樣有效,同時顯著減少了這些意想不到的突變。 了解更好的方法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大阪大學(Osaka University)領導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名為NICER的新技術,該技術基于一種名為nickase的酶在單個DNA鏈上產生多個小切口。 傳統的CRISPR/Cas9編輯使用被稱為引導RNA的小塊遺傳密碼和一種被稱為Cas9的酶。引導RNA靶向DNA的特定部分,Cas9酶在該位置啟動雙鏈DNA結構的斷裂。這種雙鏈斷裂是啟動DNA變化的關鍵。然而,雙鏈斷裂的細胞修復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DNA突變,以及外源DNA與人類基因組的整合,這引發了對CRISPR/Cas9技術臨床應用的安全性擔憂。 為了盡量減少這些意外突變,大阪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研究了Cas9切口酶的使用,Cas9切口酶在DNA中產生單鏈斷裂或“缺口”,通常在不引起突變的情況下進行修復。在突變位點附近形成一個缺口(并且是突變等位基因所獨有的)。僅僅在靠近突變的地方引入一個缺口,就會在同源染色體之間引發同源重組,但速度非常低。然而,當兩個等位基因都有一個或兩個額外的缺口時,通過同源間同源重組的基因校正效率顯著提高。 更好的優勢和應用“基因組中的每條染色體都有一個‘同源’副本,”該研究的主要作者Akiko Tomita說。“使用NICER技術,雜合突變——突變出現在一條染色體上,而不是其同源副本上——使用未突變的同源染色體作為模板進行修復。” 在最初的實驗中,研究小組使用了TK1基因中已知雜合突變的人類淋巴母細胞。當用nickase處理這些細胞以誘導TK1區域的單次切割時,TK1活性以低速率恢復。然而,當切口酶在兩個同源染色體上的該區域誘導多個缺口時,通過激活細胞修復機制,基因校正效率提高了約17倍。 “進一步的基因組分析表明,NICER技術很少引起脫靶突變,”資深作者Shinichiro Nakada說。“我們也很高興地發現,NICER能夠恢復涉及復合雜合突變的遺傳疾病的細胞中致病基因的表達。” 由于NICER方法不涉及DNA雙鏈斷裂或使用外源DNA,因此該技術似乎是傳統CRISPR/Cas9方法的安全替代方案。NICER可能代表了一種治療由雜合突變引起的遺傳疾病的新方法。
本網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