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一線治療下不可切除轉移性結直腸癌循環腫瘤DNA的基因組時間異質性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2-11-22 13:48 近期,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團隊在國際消化道權威期刊《腸道》(Gut)在線發表了題為《循環腫瘤DNA基因組在不可切除的轉移性結直腸癌一線治療過程中的時間異質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臨床實踐中,針對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患者的治療策略隨著分子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而不斷優化,然而腫瘤內演變的分子異質性常導致一線和后線治療的失敗。盡管循環腫瘤DNA測序越來越多地用于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管理,但是關于其在治療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及其對臨床結果的影響仍然未知。 為了回答這一難題,徐瑞華教授團隊開展了一項前瞻性、觀察性隊列研究,歷時3年余,納入了171例不可手術切除的晚期腸癌患者,并在一線治療前、治療后每6到8周采集患者的血液樣本,直到患者出現腫瘤進展。隨即進行動態血液循環腫瘤DNA檢測,探索循環腫瘤DNA基因組在一線治療過程中動態變化以及相關的臨床指導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一段時間的一線治療(中位時間,4.67 個月),26名患者的血漿中發生RAS突變清除,其中5人在RAS突變清除時仍可檢測到循環腫瘤DNA。另有5名患者發生BRAF突變清除,1名患者發生HER2擴增清除,而分別僅3名和1名患者在循環腫瘤DNA中出現新的RAS或BRAF突變。對于臨床試驗中的一些可操作性靶點,例如KRAS G12C、CDK12、CDKN2A、FGFR1/2/3等,則在大部分(87.6%)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保持穩定不變。 為了探索血漿中的基因組演化對臨床結局的影響,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在循環腫瘤DNA中發生RAS/BRAF突變清除的患者與保持RAS/BRAF野生型的患者顯示出相似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而比保持RAS/BRAF突變型的患者的生存結局要好得多。相反,獲得新的RAS/BRAF突變的患者的預后與保持RAS/BRAF突變的患者相似,而與保持RAS/BRAF野生型的患者相比則更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