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團隊新發文:男同性戀中,抗正痘病毒的中和抗體水平竟高于普遍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8-09 16:47 近日,來自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華山醫院的萬延民、張文宏團隊發表的最新論文,發現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現象:和普通成年人群相比,男同性戀者體內具有更高水平的抗正痘病毒中和抗體水平。 該發現似乎與我國猴痘疫情之下,感染病例主要集中在男男性行為(MSM)人群的特點相悖。這些預先存在在人體內的抗體和猴痘病毒易感性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聯呢? 6月2日-30日,中國內地(不含港澳臺)新增報告106例猴痘病例,波及廣東、北京、江蘇等6省市。國內猴痘病例破百,存在本土續發疫情風險,中國疾控預防控制中心于7月26日發布了最新版的《猴痘防控方案》,包括要求密接者做好21天的自我健康監測等。 與此同時,全球的猴痘疫情形勢也不容樂觀。截至7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累計收到88,600例猴痘確診和1087例疑似的病例報告,包括152例死亡。最初,猴痘為中非和西非的地方病;但自2022年5月以來,卻在沒有猴痘傳播記錄的國家“意外”出現,迅速引起了全球的重視。 猴痘是一種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由猴痘病毒(MPXV)引起。MPXV是一種雙鏈DNA病毒,屬于正痘病毒屬。該病毒于1958年在一只被用作實驗研究的猴子身上被**發現,且會引起類似水痘或梅毒的皰疹,而被稱為“猴痘”。 猴痘的潛伏期通常為6-13天。感染后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0-5天,會出現發熱、劇烈頭痛、淋巴結腫大、身體部位酸痛等情況;隨后在臉、手掌和腳掌上以及軀干部位出現皮疹,皮疹的變化是從斑丘疹演變為小水皰和膿皰,大約10天左右便會結痂。 目前尚無特效性的治療方式,但猴痘一般是自限性的,癥狀通常在14至21天內自發緩解。 然而,據科學家們的監測,本輪爆發的猴痘疫情共有三個不尋常之處: 1、當前猴痘疫情的傳播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之前的觀察發現,MPXV在人類中傳播能力很弱;但本次疫情的傳播速度卻是驚人的,僅半年多的時間就已報告超過82,000例確診和65例死亡,橫跨110個國家和地區。 2、更多地表現出典型的性傳播感染癥狀。此前報告的MPXV感染后,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燒、皮疹和淋巴結腫大。然而,當前疫情中的病例中多發尿道炎、直腸疼痛和尿潴留等性傳播感染癥狀。 3、與男男性行為者之間的性接觸存在聯系。據WHO公布的數據,近期的全部確診病例中96.3%為男性;其中,在確認性取向的人群里,有84.1%的為MSM。 MPXV的中和抗體從何而來? 全球猴痘疫情的死灰復燃,讓科學家不得不思考“MPXV人際傳播突然增加”背后的原因。 有研究學者提出了多種假設,包括:病毒基因進化、超級傳播者的存在,以及抗天花免疫力下降。 由于同屬正痘病毒屬,天花疫苗誘導的抗體可以針對所有正痘病毒產生交叉保護。多項觀察性研究證明,接種天花疫苗對預防猴痘的效果約為85%。 但在1980年天花感染被徹底根除后,世界范圍內終止了常規天花疫苗的接種,人群中抗天花中和抗體數量降低,抗正痘免疫力的降低,成為本次猴痘疫情大爆發的可能原因之一。 當然,接種天花疫苗并非是抗正痘病毒免疫力的**來源。一項針對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大量醫護人員的血清學調查顯示,在未接種疫苗或者未感染的人群中,也檢測到了針對MPXV的中和抗體。 針對我國的猴痘疫情,研究者對比了MSM群體和普通人群中,血液里抗MPXV和抗痘苗的中和抗體水平,以及1981年前后出生的參與者(中國天花疫苗接種的暫停時間)的抗體水平差異,來探究抗病毒抗體反應和性傳播感染之間的聯系。 結合和中和抗體反應差異 研究者從中國湖北省疾控中心收集到326名MSM和295名普通參與者。并根據1981年天花疫苗接種的結束時間,將參與者分為兩個年齡組,≤41歲組(1981年后出生)和>41歲組(1981年前出生)。 1、通過ELISA測量的結合抗體反應結果 對比不同的年齡組發現,在普通對照組中,41歲以上參與者的抗天花全病毒裂解物的結合IgG反應顯著高于≤41歲組,這也與我國的真實情況一致。 由于大部分MSM參與者的年齡小于41歲,即未接種過天花疫苗,這部分人群的抗痘苗結合IgG反應與同齡對照組沒有差異。 不過,有意思的是,兩組人群中均檢測到了針對MPXV病毒的H3、A29、A35、E8、B6和M1蛋白的結合抗體。 對比來說,接種過天花疫苗的>41歲的普通男性體內MPXV的H3, A29和B6的結合抗體陽性率明顯高于≤41歲組。與之類似,在MSM群體中,>?41歲參與者體內的MPXV病毒A35和E8蛋白的結合抗體也明顯高 ≤41歲的。 換言之,天花疫苗的接種為人群提供了對猴痘病毒的部分抗體,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考慮到大部分MSM群體集中在天花疫苗接種停止后出生,研究者進一步對比了年齡匹配的MSM和普通人群。 結果發現,后者體內MPXV的H3、A35、A29、E8和M1蛋白的抗體反應陽性率顯著高于前者,即對照組中抗MPXV抗體反應明顯高于MSM。但值得注意的是,MSM群體內抗MPXV B6蛋白的結合抗體反應高于普通群體。 2、采用病毒蝕斑減少中和試驗測量對抗痘苗的中和抗體反應結果 正如上述文章提及的那樣,天花疫苗能夠對MPXV產生明顯的保護作用。于是,研究者測量了參與者體內抗痘苗中和抗體的水平,推測這些抗體或能提供針對痘病毒的交叉反應中和反應。 結果表明,對比不同的年齡組,接種過天花疫苗的41歲以上參與者體內抗痘苗中和反應自然也更高。 研究者分析認為,41歲以上個體中觀察到的抗MPXV和抗痘苗抗體,一部分可歸因于天花疫苗接種。但與之不同的是,1981年后出生的參與者體內檢測到的抗痘苗抗體,則與之前接觸的正痘病毒無關。 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與同齡普通男性相比,MSM體內的抗痘苗中和反應竟然更高。 但在未感染和已確診性傳播感染的MSM中,檢測到的結合抗體和中和抗體陽性率相當,可見MSM群體內較高水平的抗痘苗病毒中和抗體反應與性傳播感染無關。 綜上所述:無論是否接種過天花疫苗,在MSM和普通成年人中均檢測到抗猴痘病毒和抗痘苗抗體。尤其是在未接種天花疫苗的MSM隊列中,觀察到比同齡普通群體更高水平的抗痘苗中和抗體反應。 研究者認為,MSM群體中的抗痘苗中和抗體反應水平顯著高于同齡組,可能原因是共生微生物抗原或其他人類病原體誘發了交叉反應抗體,而并非由性傳播感染引起。 即使疫苗接種后給人群提供了對猴痘病毒的保護作用,但真實情況是,預先存在的交叉反應抗體可能無法阻斷親密接觸下MPXV的“高效傳播”,導致猴痘疫情的爆發。 不過,研究者也強調,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想要探明這些預先存在的抗體和猴痘病毒易感性之間的關系,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本網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