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素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群減少肝脂合成和炎癥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2-11-22 13:46 許多黃酮類化合物體內生物利用度差與有效藥理活性之間的關系尚未完全闡明。分析類黃酮誘導的腸道菌群改變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方法,為闡明作用機制提供有用的線索。在本研究中,作者研究了楊梅素補充對高脂飲食(HFD)誘導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的影響,并通過高通量分析探索其與腸道菌群的關系。補充楊梅素12周和糞便菌群移植結果表明楊梅素顯著減緩NAFLD的發展。補充楊梅素12周和糞便菌群移植結果表明楊梅素顯著減緩NAFLD的發展。楊梅素通過調節糞便丁酸相關的腸道微生物群和保護腸道屏障功能來降低肝脂合成和炎癥。本研究有助于闡明生物利用度低的黃酮類化合物的作用機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見的肝病形式,估計西方國家成人中NAFLD的患病率為20%-30%。NAFLD包括從孤立性脂肪變性(即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NAFL))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肝細胞癌(HCC)的組織學范圍。NASH患者發生肝臟相關并發癥的風險增加,肝癌發病率增加,這對人類健康有害,并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旨在確定有效預防NAFL進展為NASH的藥物的研究非常重要。 大量攝入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可能對NAFLD等代謝性疾病患者有益。黃酮類化合物由于其抗inafld的潛力和在嚙齒動物模型中缺乏可識別的毒性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黃酮類化合物生物利用度較低,其生理作用明顯,其對代謝的保護作用的關鍵機制尚不清楚。楊梅素(3,3,4,5,5,7-六羥基黃酮,PubChem CID: 5281672)是一種黃酮類物質,存在于洋蔥、漿果、葡萄和紅酒中。楊梅素是一種有價值的天然活性黃酮醇成分,常作為膳食補充劑使用。楊梅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癌、抗糖尿病、保肝等多種藥理活性。Chang et al.(2012)的研究表明楊梅素可以提高大鼠肝臟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a (PPARa)水平,降低血脂水平和肥胖。楊梅素在體內生物利用度較低(10%)。楊梅素生物利用度低,藥理活性多樣,進一步闡明楊梅素抗nafld等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在過去的十年中,大量研究報道肝臟疾病與腸道菌群的改變有關,腸道微生態平衡是預防和治療NAFLD的關鍵。通過保護腸道屏障功能和調節與腸道菌群相關的特殊分子乙醛和短鏈脂肪酸(SCFAs)的水平,NAFLD得以預防。生物利用度低的黃酮類化合物可能成為腸道菌群的潛在底物,而腸道菌群的調節被認為是其生理作用的機制之一。楊梅素口服后優先分布于腸道,這種天然化合物具有抗菌活性;此外,楊梅素的衍生物二氫楊梅素改變了腸道菌群的系統類型。此外,許多研究也對楊梅素的腸道代謝物及其對微生物群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楊梅素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群減少肝脂合成和炎癥 值得注意的是,已檢測到楊梅素的腸道代謝物,包括槲皮素; 槲皮素與腸道菌群的變化關系密切。Porras等(2017)報道槲皮素對NAFLD的保護作用可能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失衡和相關的腸-肝軸激活介導的。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楊梅素可能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對肝臟疾病產生有益作用的合理假設; 然而,楊梅素對腸道菌群的調節如何促進其作用還有待進一步闡明。 本研究旨在探討楊梅素對高脂飲食(HFD)誘導的NAFLD大鼠的治療作用,并闡明其作用機制。本研究結果支持楊梅素抗nafld作用與腸道菌群調節有關的假說,有助于闡明其作用機制,并指導其在肝病治療中的潛在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