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AhR-鐵死亡軸調控間充質干細胞治療作用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8-11 15:53 近年來,間充質干細胞(MSC)研究持續升溫。相關研究在多種疾病治療領域得到廣泛嘗試,是開展臨床研究最多的細胞藥物之一。然而, MSC臨床治療存在療效欠佳、個體差異大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其轉化應用。現有研究往往將其歸因于MSC生產工藝復雜和臨床設計有待優化。值得注意的是,細胞藥物作為一種“活”的藥物,其藥效與機體對于藥物自身的處置密切相關。換而言之,細胞藥物的藥動學行為可能和其藥效密切相關。因此,從藥動學角度研究機體內環境對MSC的細胞藥代動力學(細胞體內命運)的影響,可以提供改善MSCs療效和臨床應用的新策略。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潘國宇課題組長期致力于細胞治療、細胞體內動力學及作用機制研究。前期工作發現肝臟損傷將顯著改變MSC的藥動學特征(J Pharmacol Exp Ther. 2021),并發現在不同疾病條件下MSC的藥效也會產生較大差異(Drug Metab Dispos. 2022)。在此基礎上,2023年8月4日,潘國宇課題組在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發表了題為“AhR-STAT3-Hmox1/Ptgs2 signaling pathway may restrict ferroptosis and improve hMSC accumulation and efficacy in mice liver”的研究論文,闡述了AhR-鐵死亡軸影響MSC的暴露量進而改善治療效果的新發現。 鐵死亡(Ferroptosis)是一種鐵依賴型的、過量脂質過氧化導致的調節性細胞死亡方式。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證明了鐵死亡可顯著降低MSC的細胞活力,并導致細胞衰老。這一作用可在體外環境被鐵螯合劑去鐵胺(DFO)顯著逆轉。在右旋糖酐鐵誘導小鼠肝臟鐵死亡模型中,肝臟中MSC細胞暴露量下降了近50%,這一結果驗證了鐵死亡和肝臟MSC暴露量的關系。然而在鐵過載的動物模型中,使用鐵螯合劑DFO直接移除游離鐵對MSC藥效的改善作用比較有限。 進一步研究發現,AhR抑制劑可將MSC的暴露量恢復至接近正常水平,并降低肝臟鐵沉積、脂質過氧化等鐵死亡指標。此外,研究人員利用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臨床高發的鐵死亡相關肝損傷疾病模型)驗證了以上結論。結果顯示,該疾病模型中,MSC暴露量顯著下降,小鼠血清可直接誘導MSC細胞發生鐵死亡及功能障礙,而這些現象可被AhR抑制劑顯著改善。值得注意的是,AhR抑制劑與MSC聯用可以產生協同作用,顯著改善肝缺血再灌注相關的肝臟損傷、炎癥浸潤等病理變化。進一步,利用轉錄組學驗證,發現AhR可能通過調控Stat3-Hmox1/Ptgs2信號通路來抑制鐵死亡對MSC的不利影響。 綜上,該研究**證明肝臟損傷中的鐵死亡是限制MSC細胞暴露量的重要因素。肝臟中的 AhR 可通過 STAT3-Hmox1/Ptgs2 通路減少鐵死亡,改善肝臟微環境,進而有效提升MSC的暴露量和治療效果,且AhR抑制劑(CH223191)發揮藥效的劑量僅需鐵螯合劑(DFO)的十分之一。本研究為促進MSC的臨床應用及轉化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參考。 本網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