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新型的蛋白折疊驅動因子DAXX(Death Domain-associated Protein,DAXX),可以有效控制蛋白質的正確折疊。相關研究在《Nature》發表,題為:DAXX represents a new type of protein-folding enabler?! 〉鞍踪|的結構決定其功能。蛋白質折疊是蛋白質獲得功能性結構的過程,...
細胞毒性T細胞(CTL)是免疫系統中的重要細胞,能夠識別并摧毀癌細胞和受到病毒感染的細胞。線粒體質量與CTL抗腫瘤活性相關,在CTL尋找、識別和殺傷目標時,線粒體如何參與這一過程尚不清楚。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30(USP30)是一種已知可抑制線粒體自噬的去泛素酶,在對單基因缺失小鼠的大規模篩選中被確定為CTL殺傷性的調節因子。 近期,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和鄧迪大學的研究人員獲得了來自USP3...
憑借發現了溫度和觸覺的受體,David Julius與Ardem Patapoutian斬獲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觸覺使我們感受這個世界的最直接途徑之一:春風拂面、驕陽似火、秋日暖陽、冰天雪地……這些真切的感受都是觸覺帶給我們的。 我們究竟是如何感受到,溫度或者壓力帶給我們的觸感上的變化? 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們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而就在今年,諾貝爾獎的得主給...
11月11日,近幾年已經成為各大商家割韭菜回饋消費者、搞促銷的大日子。從各大媒體平臺、線上購物軟件再到線下門店促銷,這樣“轟轟烈烈”全民購物購物“狂歡節”從2009年開始,已經持續12年了。 為什么看到所謂的大促, 就會按耐不住激動的小手?, 總是想要買買買? 連續“寶血拼”除了錢包空了, 你的身體又發生了怎么的變化? 今天“閑話時間”, 我們就來嘮嘮, 購物節背后藏著...
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為增進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于1988年將每年的12月1日定為世界艾滋病日,號召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在這一天舉辦相關活動,宣傳和普及預防艾滋病的知識。 世界艾滋病日的標志是紅絲帶,象征著大眾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關心與支持。 簡單介紹一下艾滋?。骸 “滩。ǐ@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由...
癌癥是對人類健康威脅**的疾病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2018 年全球新發癌癥病例達到 1,807 萬例,其中肺癌 209 萬例,發病率名列前茅。 中國癌癥新發患者人數也在逐年增加,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全國最新癌癥數據,2015 年全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數約 392.9 萬例,肺癌位居發病首位。 肺癌患病率逐年攀升,轉移是肺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危害人類公共...
近幾年來,腸道健康廣受關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身到腸道微生物的相關研究中?! ∧c道細胞吸收營養、分泌激素,維持著機體正常的收支平衡。還有不斷更新的腸道干細胞,它們可以發育成所有類型的腸道細胞。 飲食健康與腸道健康聯系緊密?! 〗裉?,就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篇飲食與腸道健康相關的研究?! 「咧咛秋嬍场 ∧c道干細胞 近日,德國亥姆霍茲糖尿病中心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Metabolis...
許多惡性腫瘤,都伴隨著腫瘤細胞轉移,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 《撬枋嵌喟l性實體腫瘤的首選轉移部位,與預后差和發病率顯著相關?! 」寝D移在晚期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中尤其常見(分別約70%和90%的患者發生)[1]。腫瘤侵入骨可導致嚴重的骨痛、骨折、危及生命的高鈣血癥和活動能力降低,這些都極大地影響生活質量[2]。 播散性腫瘤細胞(DTCs)在骨髓(BM)中建立轉移是由固有的細胞特性以及...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老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40歲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較少見。我國65歲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約是1.7%。 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為散發病例,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紋狀體DA含量顯...
減肥或是維持健康, 是現階段很多人都密切關注的主題?! ⊙鄢蛑?021就剩下最后十幾天了, 今年的減肥KPI完成了嗎? 說到減肥和健康, 就肯定繞不開運動。 科學家們也將目光投向運動與健康領域。 致力于探究運動改善健康的奧秘?! ⊙鄢蛑瑠W會也要開始了, 所以我們加班加點, 給大家匯總了, 近期發表的一些“運動論文”, 供參考! 《Medicine & Scien...
1、Nature:ecDNA如何促使癌基因表達擴增? 原文標題: ecDNAhubs drive cooperative intermolecular oncogene expression 主流觀點一致認為:基因都是在染色體上。而染色體外DNA(ecDNA)這一概念的出現顛覆了大家的傳統認知?! cDNA是一種存在于染色體外,高度開放的DNA 顆粒,普遍存在于人類癌細胞中??梢?..
文獻精讀 匯報人: 威正翔禹 2021/12/23 時代進步、科技發展, 我們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 但是各種各樣的疾病也隨之出現。 其中肥胖名列前茅, 并且逐漸“國際化”?! 〕睾头逝帧 ∫彩嵌喾N疾病的風險因素, 逐漸成為威脅公共健康的一大殺手! 前情提要 雖然,科學家們知道,肥胖跟癌癥相關,但是,肥胖與癌癥相互作用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近日,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
我們都知道,科學總是在不斷地發展、進步,許多觀點、結論也在反復地革新。甚至一些寫進教科書的結果,都會被推翻?! ≌翟?021年末,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今年生物圈又有哪些教科書式的觀點被革新。 綠茶并不能抗氧化 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也可以算是舉足輕重了。 《茶經》 《煎茶水記》 《大觀茶論》 《宣和北苑貢茶錄》 小小的一片樹葉,被無數文人墨客玩出“新花樣”。到了近現...
還有幾個小時 2021年就要結束了 在即將過去多的這一年 我們以及我們的客戶 戰果累累 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 2021年 Ausbian血清幫助了多少小伙伴 特別聲明:出場沒有特定排序,篇幅有限無法將所有佳作收錄,我們由衷恭喜每一位發了paper的伙伴! HAPPY NEW YEAR Cilia locally synthesize proteins to sust...
研究人員發現: 脂肪組織也會衰老 衰老的脂肪組織會產生炎癥 導致機體“怕冷” 已知 免疫代謝反應,這些反應在恒溫環境中維持核心體溫,以生存寒冷的壓力、感染和飲食限制。但是衰老會影響免疫代謝反應?! ∏蠼狻 ≈窘M織駐留細胞如何引起老年人熱源衰竭? 求解過程 通過qPCR等方法: 研究人員定義了脂肪駐留免疫系統的改變,并確定2型固有淋巴樣細胞(ILC2)在衰老過程中丟失。...
脂肪 減肥人群對于脂肪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但實際上,脂肪除了會讓人變胖,還有其他作用。 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標題為:“Free fatty-acid transport via CD36 drives β oxidation-mediat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response to infection”的文章...
過氧化物酶體 一種廣泛存在的細胞器 過氧化物酶體是一種細胞器,幾乎存在于所有真核細胞中,在與脂質代謝有關的許多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小㈤L鏈的脂肪酸的氧化,主要發生在線粒體中,在過氧化物酶體中被氧化的程度較低;而超長鏈脂肪酸 (VLCFAs)幾乎全部在過氧化物酶體中被β-氧化代謝,在各種過氧化物酶體生物發生疾病中血漿VLCFA水平的升高就能很好地印證這一說法。 過氧化物酶體β-...
傳統理論 自二十世紀上半葉以來,進化理論一直被這樣一種觀點所主導,即: 突變的發生與它們的結果是隨機的 就這個結果而言,突變的隨機發生是一個許多生物學和進化理論所依據的公理。這個簡單的命題對進化模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塑造了生物學家研究遺傳多樣性的方式。 舉個例子:從這個觀點來看,基因變異很少出現在基因組功能受限的區域,這被認為僅僅是由于隨機突變后的選擇。 眾多理論和實踐都為這“...
文獻速讀 大家晚上好! 本期的文獻速讀 我們來瀏覽一下 近期關于表觀遺傳的一項研究 在此之前 我們先來溫習兩個專有名詞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是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不僅與抗腫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調節有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參與超敏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一般認為NK細胞直接從骨髓中衍生,其發育成熟依賴于骨髓的微環境。NK細胞的殺...
自2019年12月新冠病毒爆發,全球已累計確診超過3.5億人感染,導致超過550萬人死亡。 另外,有很大一部分感染者康復后,仍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有科學家稱這種狀況為“長期新冠”。了解該病毒進入人體后,發生了哪些生理生化反應,就顯得尤為重要?! 〗眨锌茖W家在《Nature Aging》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SARS-CoV-2 infection triggers paracrin...
衰老 “塵滿面、鬢如霜”,衰老是每個生命的必經之路。而死亡,是衰老的終點。如何抵抗衰老進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熱點話題”?! ∪祟悓τ凇伴L生不老”這件事,從來都很執著:始皇帝海外求仙丹;道家外丹黃白術在中國盛行了近兩千年;各種植物也被賦予長壽的含義:人參果、桃子等等;甚至連《西游記》中的妖怪,都想來上一口唐僧肉長生不老。 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已經不再寄希望于各種金丹,而是通過分...
1、論文摘要 英國的相關研究團隊認為:有證據表明COVID-191-13存在腦相關異常?! ∪欢胁磺宄欠窨梢栽谳^輕的病例中檢測到SARS-CoV-2感染的影響,并且引起腦部疾病的相關機制也并不明晰。 研究人員調查了785名英國生物樣本庫參與者(年齡51-81歲)的大腦變化,其中401例在兩次掃描之間檢測出SARS-CoV-2陽性,兩次掃描間隔141天,另外384例作為對照組。 ...
近日,一篇發表在前沿醫學類雜志上的一篇標題為《ZNF655 Promotes the Progression of Glioma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AURKA》的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研究者們選用的,正是Ausbian胎牛血清! 1、膠質瘤 膠質瘤是人類中樞神經系統中最常見的腫瘤,具有復雜的異質性、惡性程度高、侵襲性強、預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