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法羅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稱為NANOG的轉錄因子能夠有小弟逆轉骨骼肌細胞的衰老。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1年9月3日的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meliorating the hallmarks of cellular senescence in skeletal muscle myogenic progenitors in vi...
作為一種脂溶性營養物,維生素A(vitamin A)被腸道上皮細胞從飲食中吸收并被轉化為視黃醇(retinol)。維生素A代謝的這一產物對腸道適應性免疫至關重要,因為它指導B細胞和T細胞的發育,并促進它們被招募到腸道中。因此,維生素A的缺乏導致對腸道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腸道髓樣細胞在維生素A依賴性腸道免疫的產生中起著核心作用。某些髓樣細胞將視黃醇轉化為視黃酸(retinoic a...
腫瘤抑制基因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能夠阻止細胞生長,防止癌細胞擴散。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基因的突變從而使腫瘤不受控制地蓬勃發展。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和丹娜-法伯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許多這些存在缺陷的腫瘤抑制基因的一個令人驚訝的新作用。他們報告說,100多個發生突變的腫瘤抑制基因可以阻止免疫系統發現和摧毀小鼠體內的惡性腫瘤細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1年9月...
盡管遭受無數的會殺死任何正常細胞的應激---從缺氧到化療,但是癌細胞還是會增殖。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深入了解了它們如何通過一種強大的雌激素受體的下游活性來實現這一點。這一發現為克服許多類型的乳腺癌對他莫西芬等藥物產生的抗藥性提供了線索。相關研究結果于2021年9月23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 雌激素受體α(ERα)驅動著70%以上的乳腺癌。這...
肽核酸(PNAs)是一種合成的DNA模擬物,已廣泛應用于反義和抗原為基礎的生物醫學應用中。其在增加PNAs的細胞攝取方面已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作者研究了相對未被探索的PNAs胞內運輸和內吞循環方面。為了證明概念,作者使用了靶向miR-155的anti - microrna (miR) PNA。通過共聚焦和流式細胞術研究了PNA在HeLa細胞中的亞細胞定位。對含有pna的胞外囊泡的全面表征...
酶介導的核酸化學修飾是基因表達不可或缺的調控因子。不斷發展的技術驅動人們對這些修飾的生物化學和生物學意義的理解和認識,這些技術使這些標記能夠精確檢測、繪制和操作。在這里,作者對核酸修飾研究的****進展進行了總結。對于所討論的每個修飾(N6-甲基腺苷、5-甲基胞苷、肌苷、假尿苷和 N4-乙酰胞苷),作者首先介紹其定位和檢測的“金標準”技術,,然后討論用于解決金標準的任何缺點的技術。通過突...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趙巖課題組/張凱課題組,與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教授石云課題組合作,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Kainate receptor modulation by NETO2的論文。該研究**解析了GluK2-NETO2復合物抑制劑結合的關閉狀態以及激動劑結合的脫敏狀態結構,并結合電生理功能實驗驗證,揭示了NETO2調控Kainate受體脫敏和整流過程的分子機制。 ...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創新中心和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研究人員等在The EMBO Journal上共同發表了題為MtNPF6.5 mediates chloride uptake and nitrate preference in Medicago roots的研究報告。該研究發現MtNPF6.5編碼植物根部吸收Cl-的轉運蛋白,并參與了植物對NO3-吸收偏好的調控。 植物通過調控離...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蔣軼團隊,聯合浙江大學研究員張巖團隊,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full-length glycoprotein hormone receptor signaling complexes的研究論文,**解析了糖蛋白激素GPCR,即全長黃體生成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受體(luteinizing hormone/choriogo...
老年癡呆癥多發生于老年前期和老年期,65 歲以后發病者則稱為老年性癡呆,即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目前,全球共有約 5000 萬人受到癡呆癥的困擾,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重要健康問題。中國現有超過 600-800 萬的 AD 患者。 有人說,老年癡呆癥是最惡毒的上帝魔咒。因為它病因不明,沒有藥物可以對因治療,只能延緩病程。雖然此前已經研究了多種治療 ...
氣道變應性炎癥也被稱為過敏性哮喘,全球約3億人患有過敏性哮喘。許多免疫細胞,包括T細胞、B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先天淋巴細胞和髓系細胞,都參與驅動過敏性氣道炎癥,其中最主要的是依賴輔助T細胞2 (Th2)細胞的炎癥反應。Th2 CD4+ T細胞浸潤肺部產生白細胞介素-4 (IL-4)和IL-5,并介導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免疫球蛋白E (IgE)積累、肥大細胞脫顆粒和支氣管反應性亢進。雖然吸入...
針對腫瘤的單克隆抗體療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觸發巨噬細胞吞噬癌細胞來驅動癌細胞的清除。然而,癌細胞逃避吞噬作用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團隊在《Nature》雜志發表題為“Inter-cellular CRISPR screens reveal regulators of cancer cell phagocytosis”的文章,詳細探討了癌細胞逃避吞噬作用的機制。 研究...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吳洪洪教授課題組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Nanoceria seed priming enhanced salt tolerance in rapeseed through modulating ROS homeostasis and α-amylase activities”的研究論文,報道了氧化鈰納米...
阿爾茨海默病(AD)與記憶、語言、定向和其他認知技能的進行性損害有關,在整個病程中影響日常活動,最終導致死亡。目前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療策略來治療AD。光生物調節作用(photobiomodulation, PBM)是指在可見光和近紅外(NIR)光譜中的低功率光(1~500毫瓦)觸發細胞和組織的有益生物過程,從而導致生理改變。PBM被認為是治療AD的一種有希望的方法,而它的確切機制仍不清楚。...
理解人類的發展具有基本的生物學和臨床重要性,盡管這一點非常重要,但人類胚胎發育背后的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對人類胚胎的研究對于理解人類發育的早期階段很關鍵;目前這類研究是在接受體外受精的個體自愿捐贈的剩余胚胎中所進行的,然而,這類研究受限于胚胎的可獲得性以及嚴格的國際倫理時間限制,即允許胚胎在實驗室中發育多長時間(最多14天)。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
在活的原始組織中評估藥物反應能夠提高優化療效的準確性,同時最小化脫靶效應;對于乳腺癌患者而言,如果其機體腫瘤已經擴散到其它部位了(比如肺部),那么標準化的護理療法就會大打折扣。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 Reports上題為“Optimizing metastatic-cascade-dependent Rac1 targeting in breast cancer: Guidan...
新陳代謝重塑現在被廣泛認為是癌癥的標志,但它在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本研究通過對褪黑素處理的HNSCC細胞進行代謝組學分析,發現外源性褪黑素可抑制HNSCC細胞中包括葉酸循環在內的許多重要代謝途徑。亞甲基四氫葉酸脫氫酶1(Mthfd1)是葉酸循環中調節甲酸生成的代謝酶,被認為是褪黑素的下游靶標。Mthfd1l在HNSCC中顯著上調,Mthfd1l過表...
氧化還原反應與能量代謝有著內在的聯系。因此,氧化還原過程對于生物生理學和生命本身是必不可少的。活性氧(Ros)描述了在正常有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一組不同的分子氧衍生物。多種ROS產生和清除系統積極維持細胞內氧化還原狀態,介導氧化還原信號,調節細胞功能。ROS,特別是過氧化氫(H2O2),能夠可逆地氧化靶蛋白上關鍵的、氧化還原敏感的半胱氨酸殘基。這些氧化翻譯后修飾(PTM)可以控制許多酶和轉...
復雜的相互關系支配著腸道微生物、宿主和疾病結果的外源驅動因素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在大鼠結腸息肉病(Pirc)模型中,作者**探索了菠菜(SPI)預防癌癥的多組學方法。SPI喂養26周(10%w/w,在飼料中冷凍干燥)顯示出顯著的抗腫瘤效果,在apc突變的遺傳背景下,β-catenin在腺瘤性息肉中保持高表達。然而,在野生型和APC突變大鼠中,食用SPI后腸道微生物群多樣性的增加與分類組成...
近期,新加坡科學家發現了驅動進食的神經回路,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志,標題為“A neural circuit for excessive feeding driven by environmental context in mice”。 研究發現,小鼠下丘腦結節核中的生長激素抑制素神經元(tuberal nucleus somatostatin n...
在2020年,估計有1000萬人因癌癥而喪生。這種毀滅性的疾病是由我們的DNA---我們所有細胞的指令手冊---的變化所造成的。自從科學家們**公布人類基因組序列以來,已經過去了20年。這一重大成就之后的重大技術進步,使我們今天能夠非常詳細地讀取我們DNA的多層信息---從細胞癌變時發生的DNA的**個變化到晚 2021年9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在2020年,估計有100...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布羅德研究所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類涉及人類基因組中長重復序列的基因修飾可以影響多種與健康相關的特征。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1年9月24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rotein-coding repeat polymorphisms strongly shape diverse human phenotypes”。 在過去...
經典的細胞分裂素信號轉導依賴于組氨酸受體激酶HK、組氨酸磷酸轉移酶HP,以及細胞分裂素響應因子RR中的組氨酸(H)和天冬氨酸(D)之間磷酸基團的轉移,然而這一磷酸中繼(phosphorelay)過程調控的分子機制仍有待探究。在水稻中,細胞分裂素可以顯著調控穗粒數,但對粒重或籽粒大小的調控功能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成才研究組、研究員張勁松/陳受宜研究組和中國...
目前,中國心腦血管疾病現患人數約2.9億,其中與心臟疾病相關的患者就超過了2500萬人,隨著發病人數的持續增加,保護心臟、保持身體健康顯得尤為重要。心臟對于每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眾所周知,成年人的心臟幾乎不具備自愈和再生能力,一旦受損就難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因此,一旦患上心臟病,這種不可逆的心臟損傷將跟隨終生。 這種不可修復的損傷,主要是因為心臟中的心肌細胞幾乎喪失分裂能力造成的,因...
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IRI)是移植后早期器官衰竭的主要原因,因為線粒體呼吸和ATP產生受到影響。供體短缺延長了肝臟供體標準,包括更易受IRI影響的老年或脂肪肝。考慮到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和廣泛的移植等待名單,本文的目標是通過沉默甲基化控制的J蛋白(MCJ),在IRI和肝再生的三個臨床前模型中表征線粒體活動加速的影響,重點放在代謝受損的動物模型上。 肝移植是治療急性肝功能衰竭和終末期肝病的...